首页 >  资讯 >  详情

环球今热点:晚潮|宋韵:诸暨、豫章相得益彰

2023-03-24 10:24:46来源:钱江晚报

诸暨、豫章源远流长,诸暨从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县以后,从未废止,已有2245年历史;豫章(今属江西)西汉初年立郡,也走过2200年左右岁月。豫章名声之响亮,王勃《滕王阁序》功不可没:“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人们耳熟能详。


(资料图)

本文内容与诸暨、豫章紧密相关,其中的黄庭坚是今江西修水县人,此地曾属豫章,故又称黄庭坚为豫章先生。而王安石、王安礼这对兄弟宰相的故乡临川,也属过豫章郡。

不去追溯更远的春秋,至少从唐宋开始,两地人文交往热络,这里重点讲讲两宋时期的交流。

【宋】黄庭坚像

大才子黄庭坚后知后觉《新丰吟》

黄庭坚(1045-1105)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又与苏轼、米芾、蔡襄并列书法“宋四家”,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苏东坡当时就认为黄庭坚将影响深远,并评价说:黄庭坚“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也。”

黄庭坚《砥柱铭》

《新丰吟》为唐朝曹洞宗开山始祖、诸暨人良价所作。良价驻锡新丰山,有一天禅修时,所悟所思源源袭来,随即写下激情澎湃的七言古诗《新丰吟》:“古路坦然谁措足,无人解唱还乡曲。清风月下守株人,凉兔渐遥春草绿……新丰路兮峻仍皾,新丰洞兮湛然沃。登者登兮不动摇,游者游兮莫忽速……”文辞赡丽,哲理高深,韵味无穷,既有禅修之道叙说,又具参禅境界体悟,对老宿新秀都有启迪,是反映曹洞宗宗旨的代表作之一。诗中的新丰,就是江西宜丰洞山寺所在地新丰山。此地佛教鼎盛,富于思想家特质的禅宗曹洞宗就从这里传播开来。“求官到长安,求佛去江西”的民谚,在唐朝就流行朝野。

黄庭坚《题新丰吟后》书影

由于黄庭坚是社会名流,书法又精妙绝伦。当曹洞宗传人、北宋文会和尚要将良价《新丰吟》勒石志铭时,就恳请黄庭坚书写。黄欣然从命,挥毫书就,然后写下《书洞山价禅师新丰吟后》,对《新丰吟》发出喟然感叹,这是一篇短章,全文如下:

“余旧不喜曹洞言句,常怀泾渭不同流之意。今日偶味此文,皆吾家日用事,乃知此老人作百衲被,岁久天寒,方知用处。浮山注解虽为报大阳十载之恩,又似孤负新丰老人耳。文会上座乞书此篇,欲刻诸石,与同味者传之,因书。老夫于此,兴复不浅。”(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六《题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对引文中的“浮山注解虽为报大阳十载之恩,又似孤负新丰老人”句稍加简释:“大阳”即曹洞宗第六世传人大阳警玄禅师(948-1027)。在此之前,曹洞宗已进入长期的寂寞期,当传到大阳敬玄禅师时,竟然难以找到法统的传人。“浮山”,即浮山法远禅师,自称柴石野人,原属临济宗。宋天禧元年(1017),法远禅师参拜了大阳警玄禅师。未几,大阳禅师将曹洞宗衣钵传授,命其承续曹洞一脉,往居于浮山。后来法远令其弟子投子义青禅师接嗣太阳警玄,从而成为了曹洞宗七世传人。新丰老人此处指良价。

把黄庭坚这段感叹译成现代文,大致意思如下:我原来不太喜欢曹洞宗的言辞,与曹洞宗所持所论,常有泾渭不同流之感。今天有机会细品《新丰吟》,才知文中所述都是家常日用平凡事。良价老人留下的诗偈法言,像一条保暖御寒的百衲棉被,要到天寒地冻、岁月深远,才能知道它底蕴广博和好处所在。也许为报大阳警玄禅师十年培育之恩,弟子浮山注解了《新丰吟》。可在我看来,浮山禅师的注解不太到位,恐怕有负新丰老祖宗良价大师的本意。如今文会和尚请我书写《新丰吟》,说要刻石志铭,我答应了,诚望与喜好者品味同享。我能亲笔书写《新丰吟》,真是机缘所至,兴致很高。

黄庭坚坦露了对曹洞宗一时失察及后来觉悟的心路历程。

【唐】良价像

江西修水黄氏人才济济,黄庭坚的祖父、父亲与他本人都接连中进士,读书当官是他们的主流选择,而黄庭坚无论为官为文,走的是儒家事功济世之道。大概如此,黄庭坚对佛教曹洞宗初时理解并不深入,还认为己之所学,与曹洞宗泾渭分明。直到文会和尚请他书写《新丰吟》后,才理解《新丰吟》有传之久远的奥妙用处。这一偶然让黄庭坚进一步认识到儒佛的相处之道。看来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很重要的一点是能随事反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黄庭坚对于曹洞宗虽后知后觉,但对西施的阐发却是先知先觉,并起了引领作用。

黄庭坚写西施的诗句如下:“草茅多奇士,蓬荜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称心最相得。”从中可以看出黄庭坚对西施的故事非常熟悉。史载,西施出身于诸暨苎萝山下苎萝西村,父亲卖柴为生,母亲浣纱为业,西施本也是浣纱少女,是“草茅”、“蓬荜”。明梁辰鱼《浣纱记》如此描述草茅山村:“农务村村急,溪流处处斜……行过山阴了,不免到诸暨走一遭。”苏东坡和秦观也写过类似的西施诗句,如“他年一舸鸱夷去,应记侬家旧住西”,“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茂草荒台,苎萝村冷起闲愁”。黄庭坚所写与苏、秦师友诗句相映衬,把出身草根寒舍的西施描述得摇曳多姿,养人心眼,称心如意。

“西施逐人眼,称心最相得”可谓名句,与胡仔(1110-1170)《苕溪渔隐丛话》“情人眼里有西施”所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明代,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作了发挥:“他眼也不转看着元娘,越看越趣,正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清代黄增又进一步提升,其《集杭州俗语》诗云:“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显然,名闻遐迩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实脱胎于“西施逐人眼,称心最相得”这一多情诗句,黄庭坚可算得上大众的知音。

【宋】王安礼塑像

宰相直系落户诸暨结硕果

对于王安石这位政治家、文学家,宋朝宰相,人们比较熟悉,但对于他的亲弟王安礼(1034-1095)就相对陌生,其实王安礼相当了得。王安礼字和甫,江西抚州临川人。嘉祐六年(1061)中进士,曾出任润湖知州、翰林学士、开封知府、尚书左丞(副宰相)等职。宰相兄弟,实是罕见。有趣的是,王安礼与胞兄王安石一度政见不一,并上书朝廷反对王安石推行的熙宁变法。在“乌台诗案”中,兄弟俩都积极营救苏轼。著作有《王魏公集》20卷等。

王安礼孙子,也即王安石侄孙王榕,在北宋末期出任诸暨县令,碰到靖康之难,王榕便落户诸暨,并在城东盖房,取名相门坊。清《国朝三修诸暨县志》引《旧志》:“王瑊,字宝臣,王安礼孙,其先临川人,父榕为诸暨令,遂家焉。以安石尝相神宗,故名其里曰相门坊。”同书坊宅志又记:“相门坊,在东隅,宋知县王榕解官后迁居于此。榕为左丞王安礼曾孙,故名。据《王氏谱》,榕知诸暨县,遭靖康之难,避居东隅之下洋,名其坊曰:相门。”祖上一门两人为相,取相门坊还是名副其实。

【宋】王厚之《钟鼎款识》书封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榕的名声渐趋湮没,相门坊早已荡然无存。然而王榕的孙子王厚之却经受住岁月的冲洗,越磨越光亮。

王厚之(1131-1204)为著名的金石学家、理学家、藏书家。字顺伯,号复斋,其祖父王榕出任诸暨知县时,从临川迁籍落户诸暨。初居城东,后迁居陶朱乡,去世后葬在龙泉乡宝峰岭(今属璜山镇姚王村)。王厚之父亲王瑊出知通州,有政绩。王厚之性格沉静内慧,承书香门风,博览典籍。绍兴二十六年(1156)入太学,乾道二年(1166)中萧国梁榜进士。曾任职监都进奏院,历任秘书郎兼权仓部郎官、淮南路、两浙路转运判官,在出知临安府时辞职归乡,潜心学问。

王厚之仕途非显赫,但学术上硕果累累。他孜孜不倦于金石碑碣之学,每得一书一器,必精审细读,校勘整理,详加考订,辩其真伪,在书画鉴别方面独树一枝,与米芾同列,名闻当时。

王厚之还与宋代名儒陆九洲、陆九龄兄弟多相过从,日夕谈论,围炉夜话,相互切磋,为士林所重。

王厚之《汉晋印章图谱》欣赏印章

深厚的积淀,使王厚之著作颇丰,先后刊刻了《复斋金石录》、《复斋印谱》、《钟鼎款识》、《考古印章》、《汉晋印章图谱》等著作,受到当时及后世学者称许。其《集古印谱》为印谱开山之作,明代沈明臣评论:“古无印谱,谱自宋王厚之顺伯始。”清全祖望认为:“顺伯长碑碣之学。今传于世者,有《复斋碑录》。宋人言金石之学者,欧、刘、赵、洪四家而外,首推顺伯。”

在金石印学上,诸暨人才源源不断,如王冕、石梁、钟权、余任天等都是大家,作为后辈的他们,不知是否受到先贤王厚之的启发。王厚之力作《钟鼎款识》现代还在不断重印。

王厚之又以藏书丰博著称,嘉泰《会稽志》将其列为藏书人家,辟有专章文字记载,谓其藏书“汗牛充栋”,“世共知之”。《嘉泰会稽志》修纂时,王厚之尚在世间,为生人“树碑”,亦可见王厚之藏书影响很大。

南宋宝庆《会稽续志》为王厚之作传记,述说其丰富经历和高深学问。其后《宋史》《绍兴府志》《诸暨县志》都为其立传,尤推崇王厚之在金石学上的造诣。

新丰洞山良价塔

通过以上所述不难发现,诸暨的优质人文资源为豫章学子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诸暨人良价所创曹洞宗在豫章古土发扬光大;而江西的才子之乡也作了反哺,王氏这颗临川种子在诸暨沃土上生根发芽结果,又创文化里程碑。两地有机融合创佳话,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后人的我们在汲取丰富历史人文的同时,有否可能续写辉煌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