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详情

水电装机规模超1亿千瓦 川渝地区如何进一步打造“低碳经济高地”?

2023-07-27 17:39:55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等多份能源相关文件,再一次对能源双碳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主任陶冶指出,顶层文件不断出台将加速国内清洁能源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迎来窗口期。


(相关资料图)

7月12日在成都举行的城市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陶冶提到,川渝地区水电装机量合计超过1亿千瓦,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也长期较高,依托上述优势有望打造“低碳经济高地”。

川渝清洁能源资源丰富 但大规模开发受海拔、坡度限制

在与会专家眼中,“双碳”拉动的新产业、新业态,将成为撬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支点。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260多个大型城市提出碳中和目标,在生产生活、前沿科技领域布局相关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指出,我国受“双碳”拉动最明显的是可再生能源产业。分地区来看,过去几年三北地区提供了风光产业链加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力发展基地式风光电源基地和分布式光伏,开发利用广袤荒漠、戈壁滩空间资源优势。

往南看,陶冶认为西南地区的水电发展最有代表性,其中川渝地区发展成果明显。他透露,四川、重庆依托水资源优势,合计水电装机规模已突破1亿千瓦。即便资源优势相对不明显的风、光、生物质能也保持较快增速,仅四川今年就将新增数百万千瓦装机规模。

川渝另一大优势是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高。“四川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常年在70%以上,重庆也在40%以上,已经形成能源转型的底色”,在陶冶看来,川渝依托清洁能源打造“低碳经济高地”有很大优势。

但他也同时提到,虽然川渝新能源资源丰富,但建设难度大,受制于海拔高、坡度大等因素,难以像沙漠、戈壁一样进行大规模连片开发。因此实际开发中,要注意多业态的融合发展。

实际上,为发挥自身优势,川渝正采取一系列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举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注意到,四川天府新区在全国首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川渝两地联手打造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都将对当地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低碳城市的深圳经验:协同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

新能源发展迎来窗口期,川渝地区该如何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拉动经济增长?会上,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东分享了深圳经验。

他首先提到一组数据:2020年深圳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了68.6%,“我国提出到2030年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这意味着深圳至少提前10年超额完成目标。”

在此基础上,2022年8月,深圳宣布实现了空气质量达标、碳排放达峰和产业结构高端化的“两达一高”目标,证明碳达峰和城市经济高质量增长可以同时实现。

王东总结,关键是有为政府加有效市场下的结构不断优化。

具体来说,2010年深圳作为国家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坚持推动平板玻璃、造纸等落后产能退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当时本地存在不少质疑的声音,比如有专家问到,“你把质量差点的‘鸟儿’都放出去了,但整个‘林子’都空了,怎么办?”

在政府坚持下,深圳选择忍住阵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取得了实际效果。一个典型案例是,深圳发展新能源汽车,既升级了汽车产业、保持了制造业的稳定,同时新能源汽车单位能耗大幅下降。

“每个城市绿色产业转型发展的难度各有不同,但总体都可以沿着‘有为政府引导,充分调动市场化手段’的思路。”王东指出,参与深圳碳市场的700多个市场主体,在整体碳排放强度下降超过40%的同时,增加值提升超60%,显示了市场工具的力量。

城市绿色地毯的总体思路明确后,后续操作则需要更详细的规划指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董珂认为,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核心要旨就是做一件事实现多种目的,以低碳生态建设名城瑞典哈默比为例,当地收集固态废弃物,治污的同时将其作为发电燃料,当地称之为“两倍好”。

实际应用中,“两倍好”甚至“多倍好”需要政府统筹下的跨部门协同。在董珂看来这并非易事,“我们曾在城市进行路灯、监视器、智慧WiFi的‘多杆合一’改造,这样看似简单的事推行起来都非常困难,更别说在一个低碳应用场景内集成各种技术。”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