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详情

你也因为害怕打扰邻座而憋尿吗?

2023-06-17 10:52:43来源:安慰记心理

编者按:读完这篇文章,小绿总是想到这样一个画面——在高铁上,如果没能选到靠走廊的座位,就特别害怕喝水。因为一旦需要出去上厕所,就需要打扰邻座,很难张嘴。提出这个需求的瞬间,似乎要承受巨大的愧疚感。于是有了这篇文章的标题,希望大家可以不再经历本不属于自己的“愧疚时刻”。

最近和几个在高校工作的同行聊天,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到期中期末季,咨询室里就会迎来一批疲惫不堪的来访。

他们走进咨询室,仿佛被一团垂头丧气的乌云笼罩着。仔细一问,发现他们的疲惫也十分类似:都是在团队合作的课题或项目中承担了过多的责任,甚至要以一己之力carry全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然而,他们似乎意识不到这一点,甚至听到“你真的很辛苦了”时,会条件反射般地摇头,甚至有些不自在。

“好吧,可能我真的挺辛苦的,但是现在说这些也没用,我更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把整个任务都搞砸了,还会让同学和老师对我失望……”

更令人心疼的是,即使他们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受到了别人的称赞,他们往往只会感到如释重负,却很难感到满足与快乐。因为驱动他们背负起这些责任的,不是进取心,而是“不这么做就会良心不安”,是一种虚假的内疚感。

生活教练瓦洛丽·伯顿在《摆脱精神内耗》中,区分了真实的内疚感与虚假的内疚感。真实的内疚感其实并不会造成太多困扰,因为它是明确的,比如没有遵守deadline,或者在朋友伤心难过时忽视了ta。我们能够清晰可见地找到自己的责任所在,以及弥补的方式。

真正会给人带来痛苦、造成无休止的内耗的,是虚假的内疚感——明明没做错什么,却依然阴魂不散的愧疚感。它可能会在你周末睡懒觉时跳出来,责备你为什么不早起;可能会让你在工作摸鱼时感到不安,即使周围的人也都在摸鱼;可能会让你太害怕让别人失望而过度追求完美,即使一场内部的分享会也要做精美的PPT和发言稿,直到精疲力竭。

与其说这是一种做错事的内疚感,不如说它是一种普遍的亏欠感。这种亏欠感为人际关系奠定了一个共同的基调,即“我需要照顾对方的感受,我的要求会给对方带来麻烦”。坐高铁时,会因为害怕打扰邻座而忍着不去洗手间;工作中接到新任务,会害怕麻烦领导而埋头自己研究;休假在家时,也会自觉地不停做家务,不能闲下来享受休息。不管是萍水相逢的交情,还是亲密关系中,都习惯性地隐忍克制,害怕如果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会给别人增加负担。

其实,内疚本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当我们犯了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它就会跳出来提醒我们,让我们负起责任,去弥补犯下的过错,避免再次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内疚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内疚的驱动下,主动去承担责任,采取行动,可以让我们感到事态是可预期、可控的,进而从最初的不安与慌乱中重新获得安全感。

而当我们出现虚假的内疚感,意味着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不得不使用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在关系中承担过多的责任。

这种过度承担,往往始于很小的时候。年幼的孩子,需要得到关爱与保护,渴望一个安全而稳定的避风港。但无奈的是,家庭的避风港并不那么安全可靠,反而时常遭遇来自内外的危机与挑战。很多时候,父母由于自身能力的有限,不能自己修复家庭中的裂痕,还会将孩子也卷入进来,甚至将家庭的希望寄托在年幼的孩子身上。

很多糖丸儿大概都不陌生这样的一些话语:“我辛辛苦苦还不是因为你,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让我太伤心/失望了”。

这些话语带来的效果,不仅是“我有责任照顾父母的情绪”的责任感,更是一种全方位的亏欠感:“都是因为我,才给父母增加了这么多负担”。这种责任感与亏欠感,最终固化成了一种有偏差的自我认知——“我不够好”。这种有偏差的自我认知,是内疚感造成内耗的根源。

当我们追根溯源,就会发现,虚假的内疚感,其实是虚假与真实的混合——我们对关系或事件中潜在的危机感是真实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不够好”“我要对此负全部责任”的信念是虚假的。这种虚假的信念,让我们为关系中的冲突与不完美的结果担负了过多的责任,导致了不必要的内疚感。

基于这种思路,我们可以进行一场去伪存真的心灵之旅。

(1)识别并标记内疚感,为原有的反应模式按下暂停键。

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经常感到内疚的场景以及习惯的反应方式,当再次出现类似场景时,在心里告诉自己“我的内疚感出现了”。这样的识别与标记,就为我们争取到了一个重要的空间,去进行思考,而不是被内疚感驱使,让自己再次背上沉重的负担。

(2)列出内疚清单。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将自己近期最常感到内疚的事情列举出来,最好用纸笔将它写下来。列清单是一次整理收纳的过程,它会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内疚感最常在怎样的情境下出现。

例如,一位刚刚步入职场的糖丸儿的内疚清单可能会是“开会时走神没有记清楚客户需求”“业余时间没有继续充实自己,虚度了许多时光”。有孩子的糖丸儿的内疚清单可能会是“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没有让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条件”。通过列出清单,我们不难发现,最容易感到内疚的场景,往往也是自己当下最在意的领域。

(3)思考内疚感中真实与虚假的部分。

按照这几个步骤,对内疚清单进行一个梳理:

a. 如果自己没做好,自己最怕出现的结局是什么。

例如,我可能会搞砸这个项目,可能会被边缘化,甚至被裁员。

b. 在当前的情况下,它是否真的会发生。

在这一步,我们要去搜集尽可能多的客观证据,分析现实层面的可能性。例如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在这个项目中自己所占的比重,公司在当前形势下的处境等。

c. 如果担心的事真的发生了,除了我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可能要为此负责。项目的成果可能与团队其他成员的贡献、客户的反馈有关,而是否会被裁员,更是受到公司经营情况、领导的喜好等因素影响,个人的表现可能只占了一小部分。

这个梳理过程,就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传达着一个新的信念:在团队合作中,在关系中,每个人都会,也只会为最终的结果承担一部分的责任。在这样的信念之下,我们就能够树立起自己的责任边界,承担有限的责任,而不必陷入永无止尽的内疚中。

有时候,我们宁愿被虚假的内疚折磨,是因为它构建了一个虚幻的完美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只要自己做得足够好,变得足够强大,就可以实现一切美好的愿望,不会有注定失败的绝望,不会有令人痛心的分离。

放下内疚,承认自己的责任有限,也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不得不面对一段有瑕疵的关系,一个有缺憾的结局。我们将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能力只能达到60分的水平;朋友可能真的会因为一句无意的冒犯而心生隔阂;父母也许真的缺乏爱一个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将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弱小与无能为力。

然而,弱小并不是错误。无论是钢铁侠还是小蚂蚁,都是鲜活的存在,都值得一个充满爱的拥抱。

暂时摆脱不了内疚感也没关系,先给自己一个拥抱吧,一直以来,你辛苦了。

当你感受这个拥抱时,也许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以与内疚和解了。

【安慰记心理小店 ,一个有超多实用方法和工具的心理便利店,欢迎来坐坐。】

同名 公号:安慰记心理小店

回 兔子洞 体验免费心理树洞

回 平行世界 参与心理能力训练

回 工具包 得免费心理自助工具包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

[ 相关新闻 ]